姓氏邓的由来有什么说法?
部落名炎黄时期的邓氏部落。这个部落的首领叫邓伯温,曾在黄帝时期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成为黄帝的大臣之一,并跟随黄帝与蚩尤在涿鹿之野打仗。可见,当时邓氏部落的地位是很显赫的。这是邓姓最早的传说记载。
金天氏说
金天氏繁衍分支出邓氏。黄帝的孙子高阳氏颛顼,曾封赐东夷族首领金天氏少昊一个有功德的儿子在邓地,世代繁衍并分出很多支系,其中一个分支就姓邓。
姒姓说
源于姒姓,是夏禹的后裔。夏禹曾孙,即第四个夏王仲康,封其有德行的一个儿子在古邓林之地,建立妫姓邓侯国,在今河南邓州南。这个邓国前后存续了800多年,后来被商国武丁所灭。此后,邓国的遗民就以国名为姓。现在邓州西南30公里外还有邓林镇等古邓地地名。
子姓说
为商朝皇族后裔。商王武丁灭掉姒姓邓国后,封其季叔曼于河北(今河南南阳)为邓侯,建立邓侯国。曼是南庚帝最小的儿子,所以又称曼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子姓邓国尊周室朝服于周,得以幸存。后南迁到湖北襄樊北的古邓塞,成为周王朝在南方较为重要的异姓侯国。公元前678年,楚文王灭邓国,延续了570多年的邓侯国邓氏族人,纷纷从邓国播迁到全国各地避难。邓侯子孙及百姓为纪念故国,以国为姓,史称邓姓正宗,全国邓姓大半都出自这一个源头,曼季是邓姓人公认的始祖。
避难改姓
此外,还有其他姓氏因避难而改姓等情况。五代时,南唐后主李煜封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侯。宋太宗诏捕南唐宗室,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为避难,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姓邓。
主要分布在哪?
南阳郡:春秋战国时期称南阳的地区颇多。鲁国的南阳指泰山以南、汶水以北地。晋国的南阳指太行以南、黄河以北地区。战国时期魏国的南阳,一部分属韩国(公元前263年,秦国大将白起进攻韩国取南阳,韩本部与上党郡被分隔),伏牛山以南、汉水以北地亦称南阳,分属韩楚。秦朝时期南阳郡设于秦昭王三十五年(己丑,公元前272年),为秦国夺取楚国之地而设,治所在宛县(今河南南阳)。以宛为治所,置南阳郡。两汉之际,南阳郡辖二十六县,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熊耳山以南叶县内乡之间和湖北省大洪山以北应山郧县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后逐渐缩小。隋朝开皇三年(癸卯,公元583年)废,隋朝大业三年(丁卯,公元607年)复置。唐朝初期废黜,元、明、清诸朝的南阳府治在南阳,即汉朝的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
安定郡:
汉武帝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114年)置郡,治所高平(今宁夏固原)。辖境相当于今甘肃省平凉地区景泰、靖远、会宁、平凉、泾川、镇原及宁夏中宁、中卫、同心、固原等地及宁夏回族自治区西部。又有安定县,在今甘肃泾川北,并属于安定郡。东汉移治临泾(今甘肃镇原),废安定县。十六国时期再置安定县,并为郡治。东晋又移治安定(今甘肃泾川)。隋、唐两朝安定郡即泾州。唐朝后期曾改保定郡,县亦名保定。大金国时期为甘肃省泾川县,为泾州治所。